贝类遗传育种技术体系创新与应用
海洋被誉为人类获取优质蛋白的“蓝色粮仓”,水产种业创新是“蓝色粮仓”保障体系的基础与核心。贝类占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约 70%,高质量产业发展急需发挥种业的源头支撑作用。包振民院士领衔的中国海洋大学贝类分子遗传学与育种技术研究团队,针对我国水产生物育种基础薄弱现状,围绕种业核心技术展开攻关。系统阐明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基础和生长发育调控机制,创新提出同形性染色体遗传调控模型,修正了传统“同形→异形”进化宿命论。建成国际首个横跨动物界的进化发育组学数据库平台,为国际动物进化和发育学界提供物种覆盖度最广、组学资源最丰富、分析功能最全面的开放获取数据库平台。突破了系列低成本、高通量水产生物组学前沿技术,为水产遗传育种工作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开发出灵活高效的高通量液相芯片技术HD-Marker,打破了国际上固相定制芯片平台费用高昂、灵活性差等技术壁垒;创新研发了水产动物 IBD集群分型技术和 AMBP分子育种数据库、宏基因组分析技术2bRAD-M,引领了水产种业核心育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
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封 面 论文)、Nucleic Acids Research、Genome Biology、Engineering等国际生物学高水平期刊;系列创新技术应用于 160多种水产、作物、畜牧和模式生物品种,被上海欧易、新加坡宝洁、美国Creative BioMart等公司应用转化;育成的“蓬莱红”1号-4号、
“海益丰”等国审扇贝新品种系列,改写了扇贝养殖无良种的困局,良种覆盖率提高 45%以上,创产值 500多亿元,全基因组选育的“蓬莱红 2号”作为水产领域唯一成果入选 2022年公布的“近十年我国农业科技 30个标志性成就”;主持建设“山东省蓝色种业研究中心”和“中国蓝色种业研究院”,打造国际一流的
海洋种质创制创新与示范推广中心。